8月28日清晨的微风拂过新孟河水利湿地的草木,一群身着志愿服的青年学子,以“以志愿微光,点亮夏令营成长之旅”的热忱,全程深度融入活动,用细致服务与真诚陪伴,为47名教职工子弟的生态探索与科技体验之旅注入温暖力量。
湿地研学:以陪伴传递生态知识
开营首课,志愿者们化身“生态讲解辅助员”,与公用事业学院姜舒老师共同带领孩子们走进湿地景观带。他们提前熟悉湿地生态特征与乡村振兴成果,协助分发观察手册,引导孩子们聚焦鱼虾、水生植物,用通俗语言讲解生态链知识。当孩子蹲下记录芦苇净化水质的发现时,志愿者也蹲下身来,共同完成这场双向互动的趣味探索。“原来芦苇不仅是风景,还是湿地‘净化器’!”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,对生态与乡村的认知有了更多温度与深度。
古韵匠心:做传统技艺的“传承伙伴”
在绿色建筑声远楼内,志愿者孟庆晨指导营员们开展“绘制新孟河水利湿地景观带”活动。活动中,幼儿园孩子与家长合作进行创作,小学生独立构思并完成简易绘画作品,高中生则围绕“绿色生态”主题创作较为复杂的绘画作品。其间,志愿者们在营员间穿梭,记录下他们专注创作的瞬间。
“古韵匠心DIY”环节,邀请了土木学院蔡磊老师为孩子们开展木作科普活动。蔡老师以八仙桌模型为实践项目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榫卯结构,随后指导营员进行“八仙桌”的组装。低龄段孩子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部件拼接。教职工王女士看到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专注操作,感慨道:“没想到孩子能自己看懂组装图,并赞叹‘桌子腿不用钉子也能稳稳当当地拼在一块儿,我们的老祖宗还真智慧’!”并表示此次活动既有趣味性,又具有知识性。
科技体验:搭建探索未来的桥梁
科技主题环节中,志愿者孟庆晨同学以《科技潮涌,少年逐光》为题,用生动案例讲解科技发展与青少年成长的关联。
在台下,志愿者们维持秩序、递话筒,确保互动高效顺畅;在“飞手体验营”中,他们协助孩子使用AI编写抽签程序,公平分配无人机操作机会。凌晓琴老师的《AI初体验》课堂上,志愿者们引导孩子通过个性化小游戏感受科技魅力。他们的身影,成为科技与青少年之间最温暖的“连接纽带”。
结营时刻:用行动书写夏日温暖
夕阳西下,结营合影环节,志愿者们迅速分工:整理队伍、调试相机、整理衣角……定格下孩子们灿烂的笑脸。“看到他们从陌生到熟悉,从好奇到收获,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。”一位志愿者动情地道。孩子们的成长与笑容,成为他们这个夏天最珍贵的回忆。
“少年强则中国强,科技兴则民族兴。”在强国战略引领下,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学子们以志愿行动践行使命,用专业与热情守护研学之路,让青春在服务中绽放别样光彩。这场夏令营不仅是一场知识之旅,更是一曲志愿精神与成长梦想的交响乐章。(文/“龙运”建筑文脉科普大讲堂项目团队 图/“科技赋能”实践小分队 复审/凌晓琴 终审/许明)